良心|华中师大毕业生未就业率26%,却引网友点赞“良心” 专家:真实数据有助决策( 二 )


《就业报告》认为 , “慢就业”只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短期阶段性现象 , 其原因在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自身评价之间存有差异 , 希望通过自我提升以达到更加契合就业市场的方式等 。
“假就业”频现报端 专家:毕业后半年或一年数据更真实
就业率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 但长期以来 , 高校公布的就业数据注水、虚报 , 学生“被要求就业”的事件频频见诸报端 。
根据《北京青年报》2020年7月的一则报道 , 曾有学校为评选“双一流” , 要求毕业生以签署假协议、假合同等方式完成该校的高就业率指标 。 同样是2020年7月 , 《新华每日电讯》曾刊载题为《让辅导员代签 , 托熟人盖章 , 找淘宝办理 , 一些高校就业数据竟如此造假》的报道 。

良心|华中师大毕业生未就业率26%,却引网友点赞“良心” 专家:真实数据有助决策
文章图片

↑北京青年报报道中高校教师与学生分别收到的“任务” 。 图据北青深一度
从这些报道中可见 , “假就业”引发高校师生的普遍反感 。 另一方面 , 一些数据没那么“漂亮”的学校反而赢得了网友的包容乃至点赞 。
2020年6月 ,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公布该院就业数据 , 截至当年5月25日该院本科生就业率为35.17%、研究生就业率为48.53% , 同时该院倡议校友为毕业生就业伸出援手 。 公布的数据比起往年虽近乎“腰斩” , 但得到网友普遍赞扬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 , 在有的地方教育部门和高校看来 , 就业数据事关地方教育形象和高校的直接利益 , 真实但“不好看”的就业数据 , 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 “若其他学校公布的就业率数据都是95%甚至100% , 而一校真实公布就业率只有70% , 学生、家长在报考时就会犹豫 。 ”
熊丙奇认为 , 真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 , 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 还能作为调整学校教育教学、专业设置的依据 , 而虚假数据 , 不仅掩盖学校办学问题 , 还会影响决策部门对就业形势的判断 。
对于就业数据的统计方式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此前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 一毕业就统计相关数据 , 忽视了学生寻找合适工作的过程 , 应该依据就业本身的过程 , 在与其相适应的情况下再来统计就业率 。
储朝晖还指出 , 只用“就业”这一方面来衡量大学价值 , 只会让大学变得越来越没有文化内涵 , 缺失应具备的其他要素 。
熊丙奇同样认为 , 毕业后半年、一年的就业情况 , 更接近真实的学生就业情况 , “这也要求高校把就业服务工作延伸到毕业后 , 利用校友网络 , 给毕业生就业提供持续的帮助、服务 , 也建立起毕业生和母校紧密联系的纽带” 。
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潘俊文 实习采访人员 陈怡帆
编辑 张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