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孩”现状曝光:曾在19岁月入5万,如今是普通中产( 二 )



再比如学习 20 以内的减加法 , 张妈妈会拿出一把扑克 , 和女儿玩游戏 。 每人摸 3 张牌 , 自己从中挑出两张最大的 , 然后一边亮出来 , 一边报出和 。 谁得到的数字大 , 算谁赢 。 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 , 孩子不知不觉就学到了知识 , 而且因为感受到了乐趣 , 小安琪还会缠着妈妈主动学 。 正式上学后 , 张安琪的父母也从没有在成绩上刻意要求孩子 。 张妈妈解释说 , 与成绩相比 , 自己更重视孩子端正的态度、良好的习惯和旺盛的求知欲 。 因为有了这些品质 , 无须强求 , 高分数自然水到渠成 。 我也觉得这个观念很有道理 , 我们的孩子要学十几年 , 如果早早消磨掉兴趣 , 很难有动力坚持下来 。 就像她说的:教育中最大的失败 , 就是让学生变得厌学 。 我们想培养出一个内驱力强 , 自觉主动的孩子 , 尽量不要说「学习很苦」这样的话 。 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 , 让孩子的畏难情绪泛滥 , 求学兴趣减退 。 真正好的教育 , 应该是创造快乐的条件 , 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

培养好人际关系
孩子能走得更远
张妈妈在孩子社交上的用心 , 也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 。 我生活中见过很多父母 , 其实不太希望孩子在社交上浪费时间 。 或者有些父母发现了孩子交不到朋友 , 也不知道成年人该不该去帮忙 , 只能靠孩子自己摸索 。 但张妈妈觉得:孤独的孩子又不快乐 , 又容易出现性格上的问题 。 所以夫妻俩下了很大的心血 , 给女儿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契机交朋友 。 安琪 5 岁那年 , 家里搬到了一个大院 , 全新的环境 , 左邻右舍的孩子又比自己大 , 导致安琪迟迟交不到朋友 。 为了帮孩子 , 张妈妈专门开设了英语班 , 给全院的孩子做免费辅导 。 正是在妈妈开设的这个班里 , 安琪交到了新的小伙伴 。

等女儿在同龄人中如鱼得水后 , 父母又带她去其他场合 , 见识更多的人 。 像学校开运动会 , 联欢会 , 张妈妈都会带女儿去班上 , 或是认识大朋友 , 或是上台表演 。 大人的聚会 , 父母也尽可能的带安琪参加 。 习惯了和形形色色的人相处 , 安琪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外向、开朗 。 无论是演讲 , 还是后来去新东方给人上课 , 她都表现得游刃有余 , 妙语连珠 。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卡耐基所说:现代社会 , 一个人的成功 30% 靠才能 , 70% 靠人际交往 。 从近处看 , 社交上的问题最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 , 性格发育 。 从长远看 , 有了良好的社交能力 , 孩子的路自然会走的更轻松 , 更长远 。 带孩子熟悉社交规矩 , 适时提供解决方法 , 或是像张妈妈一样 , 创造条件帮孩子交友 , 都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 父母做好一道桥梁 , 一道让孩子走向远大世界的桥梁 。


健全的人格 , 独立的本领
胜过一时的分数
相比前两项 , 张家父母最下功夫的 , 还是女儿独立性的培养 。 张妈妈一直认为:若要为孩子未来着想 , 成长负责 , 必须让孩子充分做好分离时的准备 。 所以她在安琪很小的时候 , 就开始有意识地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 有一次 , 4 岁的安琪想吃雪糕 , 妈妈就拿出了 1 块钱 , 让她自己去买:琪琪 , 勇敢的孩子会自己买 , 你只要对阿姨说一声「我要一只绿色心情」 , 把钱给她就行了 。 孩子自然是很胆怯的 , 但在妈妈的坚持下 , 她还是妥协了 。 不一会儿孩子就兴奋的举着自己买的雪糕 , 跑过来了 。 迈出了第一步 , 孩子胆子自然也大了起来 , 从那以后 , 安琪经常帮父母跑腿 , 买生活用品 。

除了锻炼孩子的胆量 , 父母还特别注重培养她的自理能力 。 他们经常对张安琪说:你是这个家庭的三分之一 , 就应该干三分之一的活 。 从择菜做饭 , 到洗衣、清洁 , 张安琪从小就得心应手 。 同学也曾说:张安琪是个心里特别有数的人 , 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 因为心里主意特别正 , 张安琪没有被世俗影响 , 选择赴美读书 , 做科研人员 。 无论是生活自理 , 还是思考独立 , 这都来源于父母对安琪早期的锻炼和放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