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中国这两个高考状元,一个留美一个留国,10年后发展得如何
爱迪生曾言:“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六月战场——高考,可谓是每位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都要经历一场“苦战”,“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古,谋江山靠的是真刀真枪,是问古之至今又有几个孔明,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事?
而在高考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绝大多数人还在苦苦奋战时,总是会有那么一些“神童”“神人”在人群中脱颖而出。2000年的高考,“神童”何碧玉、“神人”王端鹏各自以750、749分的卓越成绩剑指清华,一时声名大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蹉跎十年,遥问,昔日高考的神人们安好?
文章插图
神童何碧玉学成清华,深造于美,留美大成
【爱迪生|中国这两个高考状元,一个留美一个留国,10年后发展得如何】何碧玉,河南人士,1996年的7月,一个女孩,一个当时正在上小学五年级、年仅10岁半的女孩,以她的早慧天赋,幸运地考入了当时河南省唯一的一所超常教育实验班——新乡市一中少儿班。换句话说,好似神童集中训练营。
在这,有着一群和何碧玉一样年纪小小,天赋异禀的少年们,他们都无比的幸运,有着千万人所没有的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可,爱迪生说的对,即便你智力超群,拥有着那万千亿人所没有的的百分之一的灵感,可若是没有后天的努力,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也将是泯然众人矣。
然而,何碧玉显然不是这样的人,那百分之一的灵感于她而言是助力项,而非全部。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对此她不断地在蓄力,在充实,在汲取营养。她不为自己所持的灵感而沾沾自喜,而是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学习上,一心只读圣贤书。在那个还没有智能手机,诺基亚为主的时代,自学英语只能靠录磁带来反复听。
文章插图
即便如此,不懈如她,用四年的时间念完了初高中的课程,十四岁的她站上了十八岁的战场,大放光彩,一鸣惊人,终是以75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生物科学,创造了河南省高考历史上的奇迹与神话。
何碧玉考入清华大学后,爆红于人前。十四岁神童的名号就此打响,一度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这一话题的中心人物。而在名誉面前她没有因此而得意忘形,而是选择在人生的跑道上继续匀速前行。大学四年里她依旧坚守初心,不骄不躁。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奋斗依旧是实现理想的阶梯。最后在完成四年本科学业之后,14年毕业后何碧玉选择到美国著名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继续求学深造。
转眼十年已过,目前,何碧玉仍留在美国工作,进入了美国的国立卫生研究院,在那里从事研究工作,后又进入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担任助理教授,享受着高薪生活,俨然人生赢家。
文章插图
神人王端鹏学成清华,愿以身效力祖国
王端鹏,山东人士,同年参加高考的另一尊大神,继何碧玉750高分勇夺河南高考理科状元之后,以749分的总成绩获山东高考理科状元,剑指清华。在那年,山东高考状元王端鹏的大名如雷贯耳,甚是响亮。
可谓,西有何碧玉,东有王端鹏,清华如虎添翼。比较于何碧玉的天赋异禀,王端鹏则是脚踏实地的实力派。他没有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有的只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坚持坚持再坚持,可谓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时的先锋典范。
推荐阅读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作十年后,才发现老师和公务员竟有这么大的差距,你选对了吗?
- 培训机构|考研复试这样准备,容易得到导师青睐
- 学生|考研招28人,却让319人进入复试,为何要有这么高的差额比?
- 课堂|帮助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青岛这个社区开办的跨国“云课堂”火了
- 马嘉祺|马嘉祺二战高考,在被众人“调侃”之后,这次很可能一雪“前耻”
- 简历|中国留学生的海外实习之路
- 高学历|西安一研究生私自离校,跑路方式出乎意料,这就是高学历的素质?
- 材料科学|全国只有26所!这些以省命名的大学,到底有多强?
- 科学|两院院士评选"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 申论|22年首次报考执业药师的“小白”,建议你们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