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这个考生才最狂,试卷上留下8字,轻松当上状元!
科举考试,是古代封建社会最直接的一种选官方式。多数寒门子弟要想出人头地,只能埋头苦读,以期在科举中一举中第,改变命运。慈禧执政时期,有一个胆子很大的考生,他在试卷上面直言不讳指出来当朝皇帝的境遇。只是简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让皇帝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这个胆子很大的考生便是四川学子骆成骧。
骆成骧字公骕,四川资中人。家里条件很普通,因父亲早早病逝,骆成骧随母亲前往继父家中。骆成骧很幸运,他的继父对他非常好,视如己出,继父大力支持骆成骧读书,决心把他培养成材。骆成骧没有辜负继父的期望,他天资聪颖,老师教的东西往往一点就通,甚至能过目不忘,读书一遍即能背诵。
文章插图
9岁那年,骆成骧被继父送入了著名的锦江书院(四川大学前身之一),刻苦攻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古代的科举制度颇为繁琐,难度也极大。首先要参加院试考秀才,成为秀才后参加乡试考举人,考上举人参加会试成为贡士,成为贡士后参加殿试。殿试前三名则是状元、榜眼、探花。骆成骧志向远大,早已为自己定下了状元的目标,14岁那年骆成骧走上了科举之路。
1893年,骆成骧小试牛刀,在四川乡试中一举得第三名举人,这是一个让无数人羡慕的成绩,中举人之后就意味着步入了贵族阶层;意味着无论下一步参加会试能不能考取名次,都能有官做;意味着从此是真的改变了命运,能飞黄腾达了;意味着之前看不起自己的那些人就要开始巴结自己,再也不能瞧不起自己了!骆成骧也微微松了口气!
文章插图
第二年,骆成骧进京参加会试,但是由于临场发挥不好,不幸落榜。骆成骧不甘心,立志要功成名就,否则誓不回乡。在朋友的帮助下,骆成骧在京城找了一份教书的工作用以糊口,其余时间全部用来刻苦读书。寒来暑往,转眼就是一年。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骆成骧再次参加了会试,并成功考中了进士,接下来就是确定名次的殿试,骆成骧随众多才子一起踏入了金銮殿,叩见光绪帝,静静等待皇帝宣布考题。
此时已是晚清时期,清廷内外交困,慈禧专权,光绪帝形同傀儡,郁郁不得志,可是名义上毕竟还是皇帝,殿试还得他亲自监考。光绪帝是维新派,再加上时局巨变,清廷被列强打得抬不起头,丧权辱国的条约签了一大堆。看来“之乎者也”救不了大清国,于是此次殿试光绪舍弃了以往的八股文形式,转而寻求救国良策,考的是时政策论,看看大清这些未来的栋梁们有没有可行的解决之道。
文章插图
这可难倒了了不少“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们往往足不出户,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时事政事、国家局势毫不关心,思想迂腐。但这个命题没有难住骆成骧,他可不是闭目塞听之人,对于时局他自有一番看法,他解时局、说对策,洋洋洒洒写下一篇文章,收尾之时,骆成骧悄悄抬头看了一眼高高在上的光绪帝,只见他眉头紧锁,满面郁结。
光绪的处境,骆成骧是知道的,他对这位满怀抱负却无力施展的傀儡帝王心疼不已,想想嚣张跋扈的西方列强,再想想风雨飘摇的大清朝,骆成骧忽然悲愤不已,热血上涌。提笔在试卷结尾处写下了一句心里话:“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考试结束后,正考官尚书徐桐、副考官侍郎李若农将试卷一一密封,送到了光绪的书案上,让他亲自选出前三甲。
推荐阅读
- 考生|报考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比春运抢票还难?
- 课堂|帮助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青岛这个社区开办的跨国“云课堂”火了
- 考试|考了这个证,年薪20万,躺着赚?
- 中小学|云南考生注意!中小学教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笔试)时间有变
- 违规|这个省教育厅明确:寒假补课要记入诚信档案!网友的回复亮了……
- 考研|这6个考研“冷门”专业,只求“上岸”的考生,可以试一试!
- 大学|高三家长满意的6类大学专业,实际就业竞争大,二本考生报考要慎重
- 职业教育|22考生因违反考试规定,单科成绩被取消,23考研党可要注意了!
- 考试|国考成绩公布!面试前的这个环节要认真准备,小心“大意失荆州”
- 考试|学生须知:高考生迎来“新挑战”,想考入心仪院校难度将“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