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语文教案人教版 高一下学期历史教案人教版( 三 )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示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 。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发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注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
帮助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量 。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
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 。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量对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
最后,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然后再适当地讲述它的消极影响;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 。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 。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
讨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高一下学期历史教案人教版3
《商鞅变法》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设计的问题应该既考虑趣味性,也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既要结合他们的经验,也要把握重点难点 。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完全脱离教材并不是明智之举,应该尽可能利用教科书,使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避免死记硬背 。这个教学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所需课时有待教学实践 。
一、过程设计
导入:请一学生阅读上节课课文的倒数两个自然段:“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秦孝公受到很大刺激,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商鞅辗转来到了秦国,辅佐雄心勃勃的秦孝公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 。”
通常课堂教学的导人新课,是注意本节课与上节课的衔接,没有必要就不必使用电化教学手段 。这段课文阐述了秦孝公急于变法的细节,完全可以做开场白 。
问题1:秦国变法的决心来自哪里?
学生能想到决心来自国君秦孝公 。教师要进一步说明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成败决定于国君,成果能否延续则要看变法的内容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
商鞅是卫国公子的儿子,他姓公孙,应该叫他公孙鞅,或卫鞅,后来他率秦国军队打败了魏国,秦孝公把商这个地方赐给他,封号“商君”,《史记》中有一篇他的传记,司马迁按封号取名“商君列传”,后人习惯上叫他“商鞅” 。小小的卫国实际上是大魏国的附庸,地域都在现在的河南省,因此,商鞅应该算是河南人 。他起初投身于魏国丞相的门下 。
故事1:魏国丞相公叔痤非常赏识商鞅的才干,公叔痤病危时,魏惠王亲自来探望,问:“您要有个三长两短的,谁能接替您呢?”公叔痤说:“商鞅虽然年轻,但是个难得的人才,可以把全部政务交给他 。”魏惠王沉默不语 。公叔痤让左右的人都出去,又对魏惠王说:“大王不用他,一定要杀了他,不能让他去别的国 。”事后,公叔痤本着先国君后臣子的原则,把原话又告诉了商鞅,让他赶紧逃走 。商鞅却不以为然,说“魏王不听你的话起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结果正如商鞅所料,魏惠王认为公叔痤的建议很荒唐 。
问题2:魏国丞相举荐商鞅代替自己,又建议魏王不用就杀了他,说明什么?
商鞅真是个人才啊,你看,他对自己命运的判断很准确,面临被杀头的危险,还那么从容,一般人做不到 。说明他判断能力强、心理素质好,有政治头脑,有政治智慧,是一个可以担当重要政治责任的人 。
上述故事教科书只讲了一半,完整地讲这个故事,意在介绍商鞅这个人的特征 。商鞅长的什么模样?史书没记载,教科书里的画像也是根据他的性格想象的,一幅冷面孔,看上去坚毅、果敢 。商鞅是变法的主角,因此必须让学生首先了解这个人 。以往教学大都忽视人物的个性,讲王安石变法,不讲王安石这个人,讲张居正改革,不讲张居正 。尽管考试很少涉及人物的个性,但这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进入历史情境进而理解历史的“药引子” 。商鞅的个性特征和政治智慧与他后来能够推行改革有直接关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