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名师学案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名师复习教案( 二 )


2、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作品 。
3、写一写或者画一画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2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
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
教学重点:
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
教学创意: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 。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 。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
二、译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
2、读懂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
3、读出文脉
(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缘景明情
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
1、品读“心乐之” 。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 。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面,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作者的“乐” 。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心乐之,乐其潭水清凉 。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心乐之,乐其岸边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 。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心乐之,乐其树木青葱,藤蔓翠绿,摇曳多姿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心乐之,乐其潭水清澄纯净 。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心乐之,乐其鱼儿自由灵动,调皮可爱 。
无意间发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动的,惊喜的 。
2、品读“凄神寒骨”,结合小石潭氛围,感受其“凄” 。
景美人乐,作者是不是流连忘返了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以其境过清” 。朗读直接表现“其境过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 。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变化的呢?找到关键字 。“潭西南而望”的“望”字 。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并不美好的设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内心体现 。指导朗读,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读出淡淡的忧郁之感和作者内心的迷茫 。
四、悟读,知人论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结合作者身世,从作者由“乐”变“凄”的微妙情感变化中领悟其孤独的内心世界 。
屏幕显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 。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 。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 。)
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的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