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 , 可爱者甚蕃 。”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 , 安享田园逸趣 。“独爱菊” , 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 , 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 , 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
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班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 , 清逸超群的令德 , 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 。
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 , 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涟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 。
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 , 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 , 澹泊明志的体现 。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 花之君子者也 。”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 , 但在作者眼里 , 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 。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 , 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 。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 , 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
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 , 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贴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 。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 , 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 。这里 , 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 。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 。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 , 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 , 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
《爱莲说》作者介绍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 , 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少时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力行,后研究《易经》,在亲友资助下,谋了些小官,不久辞官而去 , 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 。
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 , 经过后来朱熹的推崇,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
推荐阅读
- 眼睛是心灵之窗是谁说的 为什么说眼睛是心灵之窗
- 自媒体是如何赚钱的【网上说的自媒体赚钱是真的吗】
- 艾吉奥说的经典语录
- 细胞学说的意义
- 人们说的石女是啥意思 石女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 关雎的主旨 关雎的主旨概括
- 岳阳楼记主旨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主旨和翻译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意思和主旨
- 输液一天见好还用去吗?
- 游说的读音 说的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