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的全文及思想感情 登岳阳楼杜甫( 二 )


整个国家和人民 。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 , 杜甫五十七岁 , 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 , 凄苦不堪 , 年老体衰 , 患肺病及风痹症 , 左臂偏枯 , 右耳已聋 , 靠饮药维持生命 。 大历三年(768) , 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 , 来到岳阳(今属湖南) 。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 凭轩远眺 , 这就是该诗创作的背景 。
一生流离漂泊不定的诗人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 该有着怎么样的心情呢?感慨岳阳楼风景的壮丽 , 为祖国大好河山而心折;回顾自己辛劳的一生 , 慨叹青春不再 , 时光飞逝 , 功业未立;联想如今自己凄惨的境遇 , 自怜自伤……
不 , 这些都不够 。 因为普通的诗人会想起自己 , 而只有杜甫 , 他回想起国家 , 回想起那个多灾多难的唐王朝 , 还有处于水深火热的人民 。 “戎马关山北” , 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 , 这就更可以说明了二三联绝非仅仅写景 , 而是将自己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 ”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 , 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 , 感到无可奈何 , 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 。
相比之下 , 王勃”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李白”浮云游子意 , 落日故人情”等在感情上”小”了很多 。
综合来看 , 此诗无论是从境界还是从感情来看 , 都具有俯视天下的高度 , 当之无愧为”五律第一” 。 其实对于杜甫来说 , 他期望的也许不是拿到诗歌第一 , 而是天下苍生的保暖 , 这才是我们敬佩之处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