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那些跳级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三 )


无论是“鸡娃”还是“自鸡” , 根本原因都是来源于比较 。
本科时期 , 张牧之也曾继续了“自鸡”的道路 。 他希望自己要比别人好 , 也要和别人不一样 。 他对本科学业的工科类专业不感兴趣 , 于是开始自学管理和经济 。 追求优秀的过程给了他优越感 , 但现在的他却认为:“这样的优越感是“肤浅”的 。 ”
“现在再理解“更优秀”的定义 , 我觉得核心是可以接受自己“不优秀” 。 越长大就越会发现 , 永远有更优秀的人出现 。 ”
在社会上历练多年后 , 张牧之最大的感受是 , 不需要和别人做比较 , 甚至根本不需要被优秀的枷锁困住 , 做好自己就好 , 每个人都是特别的 。
“这样一来 , 就能更专注于自己的生活 。 ”说出这番话的时候 , 曾经的“鸡娃”张牧之终于释怀了 。
因为自己的经历 , 张牧之对教育领域非常感兴趣 。 虽然有几家投资机构抛出橄榄枝 , 他但最终选择的是一家教育公司 。
对于自己的教育理念 , 这位金融分析师背景的年轻人却可以侃侃而谈 。
#4
相比超前学习 , 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父母对孩子早期的开发 , 很多都停留在知识层面 , 比如二年级学一元二次方程 , 家长觉得孩子很了不起 , 比同龄孩子学得快、学得多 , 但其实这没什么了不起的 , 这只是知识量的堆积 , 并不是认知和生理发展的超前 。 ”张牧之说道 。
比如孩子这辈子总会学会二元一次方程 , 他只是提前学了 , 并没有什么优势 。 过早开发脑部潜能 , 违背客观规律 , 对孩子来说反而是负担 , 孩子的认知如果没有同步跟上 , 就像城市开发一样 , 如果你在荒芜的村子里先建一个百层的摩天大楼 , 是没有用的 , 要先修路 , 先配套基础设施 。
有些家长带着孩子超前学习 , 在孩子一二年级时 , 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会 , 这些知识都堆砌在脑海里了 , 就不认真听课 , 结果到了三年级发现自己跟不上了 。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 。 初三参加了化学竞赛 , 就觉得自己的化学很厉害 , 到了高一就不听课 , 结果到了高一下学期逐渐跟不上了 , 才发现不听课不行 。 超前学习、堆砌知识点 , 使孩子养成了自负的习惯是非常糟糕的 , 自以为自己懂是最可怕的 。 ”
“超前学习 , 学得不是知识量的堆砌 , 而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探索世界的方法 。 这些能力比知识堆砌更重要 。 ”
张牧之现在的职业是教育行业分析师 , 边学习 , 边输出 , 这对他来说 , 既是个人积累的过程 , 也能输出观点 , 这是他比较喜欢的工作 。 在教育行业 , 不仅有多种观点交流碰撞 , 也是比较实用的 , 对于未来在孩子的教育上 , 也有所借鉴 。
还有几个月 , 张牧之自己的孩子就要出生了 , 即将成为新手父亲的他 , 对自己的孩子和家庭教育都有很多思考 。
【初三|那些跳级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我就希望孩子开心、热爱生活 , 有自己的爱好 。 就现在的社会现状来说 , 即使孩子考到了很好的成绩 , 未来步入社会后需要面对的困难还是很多 , 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 更为重要 。 ”张牧之还为自己即将到来的孩子制定好了“教育思路”:
“第一、未来我肯定不会让我的孩子跳级 , 慢慢地跟着同龄人一起长大是很幸福的 。 第二 , 会比较关注压力方面的问题 , 孩子不用当第一 , 不用名列前茅 , 对知识有兴趣这件事比分数更重要 。 对世界保持好奇心和探索力 , 不是靠灌输知识可以做到的 , 要靠父母的示范 。 孩子早期的学习就是靠模仿 , 越小的孩子越不是靠“言传” , 而要靠“身教”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