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让教育回归本来的样子
“双减”不是“减” , 而是恢复教育原有的生态 , 既非“躺平” , 亦非“内卷” 。 我试图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回答大家共同的疑惑:“双减”后 , 教学质量怎么办?
作业:减作业的量 , 增作业的质
一直以来 , “以量取胜”是一些教师提高学生成绩的法宝 。 长期以来 , 简单、重复、机械的作业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主旋律” 。 作业减负不能只减“量” , 需要在“质”上下功夫 。 关于这一点 ,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 , 主要是在作业的设计、批改、反馈、管理几个环节加以落实 。
有学校把“作业”分成三种“学习单” , 分别用于课前、课中、课后 。 “课前学习单”用于预习 , 在平板上完成 , 上课前由智慧学习软件生成“问题清单” , 上课时就能精准实现“以学定学” 。 “课中学习单”根据学情精心研制 , 分层预设问题 , 尤其是开放性问题 , 并附“当堂检测” , “学习小结”是“课中单”的亮点 , 学生通过反思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元认知水平 。 “课后学习单”根据“课前单”“课后单”完成的情况(智慧学习形成的数据) , 形成强化、补缺式的个性化作业单 , 实现有效的精准学习 。
考试:减考试频次 , 增诊断效益
曾几何时 , “考试”是教师继作业后提升教学成绩的又一手段 。 义务教育阶段对考试频次的限制 , 不是反对考试本身 , 而是反对伴随考试而来的评比、排名等有违人性的做法 。 考试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诊断功能并未一律否定 , 只是过于频繁的考试加剧了对考试的妖魔化 。
要让作业、考试等成为诊断的主要渠道 , 要发现分数背后的东西 , 是知识不清 , 还是审题不清 , 还是表达不清 。 利用大数据 , 能更精准实现学习效果的研判 , 帮助教师“对症下药” 。
【成绩|让教育回归本来的样子】课堂:减无效问题 , 增有效问题
“双减”后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 , 甚至有些校长也担心 , 学科“培训班”没了 , 学生成绩谁来负责 。 有人总结出传统课堂的“六多六少”:讲多学少、练(训练)多习(习得)少、浅(知识性问题)多深(开放性问题)少、外(课外)多内(课内)少、空(不与生活联系)多实(真实情境性)少、智多德(关于修养类)少 。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曾说 ,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科书的处理 , 而在于课堂上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 我们应当寻求的不是传授教科书知识的效率 , 而是丰富每一个学生学习经验的效率” 。 所以 , 课堂要大量减少学生已知的问题 , 大量减少纯知识性的低阶问题 , 大量减少缺少情境的“死问题” 。 课堂问题要更多来自学生 , 更多来自生活 , 更多来自课堂进行时现场的生成 。
学科:减学科训练 , 增“五育”并举
基础教育学科之间分割太早、太机械 , 不利于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 , 但鉴于考试制度改革的复杂性 , 问题一直没能得到根本解决 。 学科训练总是千方百计“剔除”其他学科的知识 。 各自为阵、画地为牢需要此次“双减”予以强力纠偏 。
“双减”某种程度上倡导了学科融合 , 尤其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 现在 , 不少新办学校“学科教室”十分齐全 , 设施设备也配备到位 , 还有体育运动设施设备 。 令人欣慰的是 , 各类社团、劳动教育、创客教育正在恢复活力 。 “课程外包”也成为一种新的合作方式 , “少年宫”“基地”的活动重回非学科本质 。 这些都为“五育”并举提供了条件 。
推荐阅读
- 基础教育|又一“铁饭碗”招聘,工作稳定福利好,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公司|成人学历培训机构虎硕教育停止营业:运营压力大不堪重负
- 教育|《新机遇下职业教育的增速与展望》论坛实录-于红岩
- 技能|《新机遇下职业教育的增速与展望》论坛实录-王安屹
- 教育部|吕梁市教育局通知: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
- 成绩|2022年神户大学工学部出愿信息早知道
- 学生|考研招28人,却让319人进入复试,为何要有这么高的差额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