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作业减什么,怎么减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 , 发挥着诊断、指导、检验、评价的功能 。 “双减”之一 , 就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 作业“减什么”“怎么减” , 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
课堂上做“加法” , 作业上做“减法” 。 减负首先要明确“减什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 , 减轻学生负担 , 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 做到应教尽教 , 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 由此可以明确的是 , 需要减的是重复性、简单低效的作业 , 但课堂教学质量非但不能减 , 还要做“加法” 。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从儿童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出发 , 提出“有根源、有过程、有个性”的率性教学 , 强调从学生个体经验出发 , 立足情境/具象、操作/体验、对话/省思3个关键点 , 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 , 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 让学生经历从一般到个别的知识归纳过程 , 自主体验、理解与建构 。 这样的课堂学习是学生感兴趣、主动探究的学习 , 也是有意义、有质量的学习 。
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下 , 需要辅以学生感兴趣、情境化、基于问题解决的高质量作业来完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 ,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与运用 。 如一年级语文在学完《棉花姑娘》课文后留的作业:“七星瓢虫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 , 棉花姑娘想要写一封感谢信 , 你来帮帮它吧!”这样的作业巧妙地将识字与写字、课文内容、人物情感以及写信的格式要求融合在一起 , 以“帮棉花姑娘写感谢信”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 又如二年级数学课学完“方位”后留的作业:“与爸爸妈妈走1000米 , 观察自己家东西南北都有什么建筑物?”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方位以及数字 , 促进对知识的深化和应用 。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 必要的重复性训练与实践性活动都是检验知识理解与知识运用的重要手段 , 我们需要减掉的是一遍又一遍、繁冗无效、扼杀学生兴趣的无效作业 , 而不是简单盲目地减 。 只有课堂上做“加法” , 学生对知识吃透理解 , 才能确保学习质量 , 不背离“双减”的意义 。
质量上做“乘法” , 数量上做“除法” 。 明确了“减什么” , 就需要多样化探索“怎么减” 。 《意见》提出 , 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 , 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 。 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 , 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 , 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 由此 , 要从作业的内容、形式入手 , 开发多样化、个性化作业 , 提升作业质量 。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一直以来秉持尊重学生、尊重规律的理念 , 对作业的内容、形式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 形成了《作业管理办法》 , 强调年组作业的统筹管理、合理调控 , 强调学科作业要符合学科特点、满足学段化、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 。
分层作业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 为了满足学生在学习起点、学力水平、学习特征以及兴趣、习惯上的差异 , 学校在分层作业上进行了多年的探索 。 不同层次的作业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 让A层学生“吃得饱” , 让C层学生“吃的了” , 让B层学生“跳一跳 , 够得着” 。 分层作业的选择以学生自愿选择为主 , 教师加以引导 , 并对分层进行动态管理 。 同时 , 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选择分层作业的引导和评价 , 既注重学习结果 , 又注重学习过程 , 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分层作业巩固知识、收获自信 。
实践性作业重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 教师设计作业时 , 要突出实践性和探究性 , 发掘学生感兴趣的主题 , 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探究 , 解决问题、获得真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