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把孩子“放归”大自然中成长( 二 )
嘉忆期待与萤火虫不期而遇 , 她认为有萤火虫的夜晚才算完美的夏天 。 但老师说 , 萤火虫对于环境要求特别高 , 一般很少见 。 一路上 , 嘉忆睁大眼睛 , 终于发现机遇无处不在 , 她看到草丛里有个发光的绿点 , 走近一看 , 正是一只大米粒大小的萤火虫 。 大家围拢上来 , 不过在感觉到有人靠近或是受到光照后 , 这只萤火虫马上停止了发光 , 直到环境黑暗重新安静下来持续一两分钟 , 萤火虫才会重新亮起来 。
老师问:“萤火虫哪个部位发光?”“腹部!”嘉忆和小伙伴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 老师介绍 , 这只体形较小的萤火虫叫“黄翅脉萤” , 有时在山里还能看到比它个头更大的“山窗萤” , 这两种萤火虫都是陆生 , 以蜗牛为食 , 对生态要求并不是太高 。 老师的话 , 让嘉忆深刻感受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
“女儿参与这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活动 , 是个非常美妙的体验 。 ”嘉忆妈妈对采访人员说 , 那天她跟着女儿一起躺在帐篷里 , 看到女儿数着繁星 , 好像进入了萤火虫漫天飞舞的童话世界一般 。 她摇着扇子驱赶蚊虫 , 女儿忽然对她说了一句:“妈妈我爱你 。 ”
? “昆虫迷”的快乐假期
在蓟州农家院吃完晚饭 , 河北区育婴里第三小学五年级男孩泉泉和妈妈出发了 , 一路往菜地密集的区域进发 , 泉泉竖起耳朵寻找蝈蝈的声音 。 终于 , 在一片南瓜地附近听到了蝈蝈清亮的鸣叫声 。 一会儿 , 一只蝈蝈落入泉泉的手掌中 。
【成长|把孩子“放归”大自然中成长】对于“昆虫迷”泉泉来说 , 在平时生活中 , 这样的瞬间比比皆是 。 上不上课外补习班 , 对很多家长也许是一件焦虑的事 , 但在泉泉妈妈这里 , 这个问题从未在考虑范围之内 。 “我们放假就是玩 , 到盘山上走一走 , 到村边池塘捞个小鱼虾 , 反正就是走到大自然中去 。 ”泉泉妈说 , 在家中 , 她从未因辅导作业而大呼小叫 。 有时 , 她也会想 , 孩子长大了是不是会觉得父母没有逼自己一把 , 而作为母亲她会不会为今天的选择后悔?她思来想去的答案很笃定:不会!她坚信 , 一个人对幸福的感知能力来自于童年 , 以此可以抵御长大后的诸多挫折 。 所以 , 爱与自由 , 在童年的时候一定要给足 。
如果把泉泉妈说的“玩”描述得再具体一点 , 就是陪孩子看昆虫、抓昆虫 , 这个暑假“野游” , 她这个全职妈妈都是全程陪伴 。 虽然在泉泉眼里 , 妈妈抓虫子没有他厉害 , 但他觉得可以用温柔、搞笑、大度、耐心 , 还有胖 , 来形容的妈妈——“很爱我 , 支持我的一切决定 。 ”在泉泉眼里 , 昆虫俨然是童年最好的玩伴 , 一提起他喜欢的昆虫 , 立马打开了话匣子:“你瞧 , 这个小蜗牛被红裙布甲吃得只剩壳了!”他告诉采访人员 , 二年级上学期他就读完了《昆虫记》 。
了解各类昆虫的生活习性 , 观察并记录它们成长阶段的变化 , 已成为泉泉每逢暑假的必修课 。 “比如虎甲的饲养过程就比较困难 , 不仅需要很大的空间 , 而且很难饲养 , 妈妈天天抓蚊子给它吃 , 前几天我抓了一只大苍蝇给它 , 它就撑死了 。 ”泉泉至今还保留着那只虎甲“吃饭”的视频:它捧着一只绿头大苍蝇 , 很迅速地嚼 , 还能把硬的骨架吐出来 。 一只甲虫吃得如此聪明 , 这是泉泉以前不知道的 。
于是 , 母子俩定下君子协议——有能力养活的昆虫才能带回家 。 同时 , 泉泉妈向儿子传输这样一个观念:“我们抓昆虫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昆虫 , 但是我们也要爱护这些小生命 , 尽量不做标本 。 比如一只蝴蝶 , 观察好之后 , 得把它放归大自然 。 ”
推荐阅读
- 设计|变作业“痛点”为学生成长“亮点”
- 青少年|以闲暇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
- 大学生|名牌大学生到福耀求职,曹德旺把简历丢进垃圾桶,竟安排他去拉板车
- 儿童福利院|泪奔!山东这位“妈妈”,养了1029个孩子
- 维修|把专业和课堂建在“产业链”上
- 陌生人|孩子不愿与人打招呼,就是没礼貌?原因没那么简单!
- 时间|寒假直播伴读|每天35分钟,21天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
- 攻略|表扬孩子也有技巧?这份攻略快收藏!
- 青少年|9岁是孩子成绩分水岭的关键年, 耶鲁大学青少年发展研究的启示
- 疫情|给“宅”家的孩子上一堂“劳动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