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刻不容缓】■刘小妮
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联合发布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显示 , 过去十年来 , 在营养不良问题持续改善的同时 , 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出现了亟待关注的新动向 , 比如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处于逐渐上升态势 , 抑郁症发生率由2000年之前的18.4% , 到2016年后已经上升到26.3% 。
儿童自我意识脆弱 , 生活阅历浅 , 抗挫折能力较低 , 比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 透过近年的相关报道和研究不难发现 , 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外界施加的学习压力以及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 。 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不在激烈竞争中“输在起跑线上” , 拼命在学习上施压 , 把孩子变成“鸡娃”;一些在外打工的父母因为经济压力等因素 , 忽视与孩子的日常联络沟通 , 让孩子感到莫大失落;还有很多家长不注重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 或溺爱或打骂等 , 从不同方面给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影响 。
心理健康对于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树立理想信念和生活目标都至关重要 。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 , 但是父母把孩子完全当成一块橡皮泥 , 把孩子“捏”成理想形状 , 显然是行不通的 。 教育的终极目标 , 是让孩子获得更有价值、更快乐、更幸福的人生 。 父母拔苗助长 , 他们非但不会健康成长 , 一旦不堪重负 , 还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 得不偿失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 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 , 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 要全面实施心理健康环境营造行动 , 密切关注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 , 建立完善教师或家长暴力行为、学生欺凌行为、儿童青少年受虐待问题的举报渠道 , 发现相关问题或可疑情况时 , 及时采取措施;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 培养子女健康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 。
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关爱行动 , 对贫困、留守、流动、单亲、残疾、遭遇校园欺凌、丧亲等处境不利学生给予重点关爱 , 必要时开展心理干预;对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三、高三学生及家长开展心理辅导 。 同时 , 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 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专业心理服务体系 。
推荐阅读
- 课堂|帮助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青岛这个社区开办的跨国“云课堂”火了
- 幼儿园|青岛18所学校拟被认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名单)
- 青少年|以闲暇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
- 儿童福利院|泪奔!山东这位“妈妈”,养了1029个孩子
- 青少年|9岁是孩子成绩分水岭的关键年, 耶鲁大学青少年发展研究的启示
- 中国|儿童阅读师资能力认证(中级)开放推荐制申报
- 教学成果奖|关注!临沂拟推荐15项成果申报2022年职业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
- 教育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展示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
- 学龄前儿童|福建:“双减”后首份寒假作业“清单”来了
- 春考|无糖饮料对健康的影响入题!专家点评2022年上海春考英语试题: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关注社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