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七年级教学设计表 初中生物七年级教学设计( 三 )


布置下节课准备的内容: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 。,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动,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 。下节课每小组至少要抓到五只回来做实验,抓好时要把它们放在湿的土中养着,而且避免光照,不然很容易死 。
教学后记:
同学们对于一些熊猫,蕉树等接近生活的图片比较感兴趣,以后可以多举这方面的例子 。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的理论知识比较多,而且知识点相对简单,只是介绍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学生很容易精神不集中,应该考虑多用一些有趣的事例或者图片供学生思考,像讲到为什么其他星球没有生物,应该多找一些其他星球的资料告诉学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要保护地球的意识 。学生对于做练习比较感兴趣,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考虑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安排一至两题练习,加强学生知识点的同时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
初中生物七年级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
2.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
3.通过分析资料等活动,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
4.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由于学生未学到物理课中的扩散作用,且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比较抽象)
教学重点
1.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
2.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 。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方案一: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看能维持多久,体验气体交换的意义 。
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交换的重要性 。
方案二:联系自己的身体结构,对照模型或挂图,观察肺在人体中的位置,描述肺的功能 。
出示模型或挂图,进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
方案三:观看录像,小组交流讨论 。
播放录像,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了解肺的功能 。
方案四: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 。
复习旧知识,提出问题: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肺有什么功能?
2.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2.1测量胸围差
方案一:阅读有关的课文后,一组同学上讲台给全班同学进行科学的操作,其他同学观察操作过程 。课后每位同学测量自己的胸围差 。
提供软尺,引导学生阅读和观察组织交流,并做出评价 。
方案二:上讲台演示的同学故意进行错误的操作,让其他同学找出错误并纠正 。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强调要仔细观察,引导学生纠错 。
方案三:学生课前测量自己的胸围差,上课时小组成员将测量结果展示出来,并果进行交流讨论 。(课前布置,上课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
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分组讨论分析提纲中的问题,得出正确结论 。
2.2在测量结束后,尝试提出问题,并进行交流讨论 。
测重出示讨论提纲,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讨论提纲如下:
你和其他同学的胸围差有区别吗?你认为你们的胸围差的差别和什么有关?
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积的变化吗? 胸围差的大小说明了什么?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呼吸肌运动引起胸廓容积的变化活动:将手置于肋骨处,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交流讨论,归纳出由于肋间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的增大和缩小的结沦 。
2.3组织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究呼吸时胸廓的变化 。
2.4观察录像或模型演示,在教师的引导厂思考,并得出结论 。
2.5放映有关呼吸时胸廓变化的录像或演示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明确容积变化引起气压变化,气压变化引起换气 。
2.6质疑: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到底是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胸廓扩大呢?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
引导学生观察,降低学习难度 。
通过打气筒给气球充气的演示说明 。
2.3模拟膈肌运动
2.3.1观察教师的演示,分析讨论并归纳出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上下径的变化 。
2.3.2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
2.3.3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概括小结: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容积变化,容积变化引起肺内气压变化,从而完成呼吸运动 。
2.3.4引导学生小结呼吸运动的过程 。
说出日常生活中—一些有关胸廓扩张缩小与呼吸关系的例子(如冬天盖厚被子感到胸闷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