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袭人的结局


红楼梦中袭人的结局

文章插图
红楼梦中袭人的结局
在贾宝玉落魄前,因为怕被连累被-迫嫁给了蒋玉菡 。(与贾宝玉互换汗巾的那位)至于她婚后是否幸福,那肯定不是的,蒋玉菡是个社会底层低贱的戏子,毕竟有贾宝玉在那里对比.原本袭人认定了贾宝玉会跟她在一起 。可是最终却嫁给了那样一个低贱又与贾宝玉暧昧的男人,她当然不会称心如意. 至于袭人是不是红颜薄命 , 书里在她结婚之后就没有太多的笔墨给她 。但是在贾宝玉给她窝心脚后,她想到了“少年吐血,年月不保,纵然命长 , 终是废人了 。”有的人认为这就是暗示她薄命 。但是如果不接受这个观点也未偿不可,毕竟书中没有明确的给她一个结果 。
袭人简介
姓名:袭人
所属作品:红楼梦
性别:女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2月12日
星座:水瓶座
哥哥:花自芳
袭人,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女儿,宝玉房里四个大丫鬟之首 。袭人原名珍珠(程乙本作蕊珠),样貌:袭人细挑身子,容长脸儿,长得也是美人一个 。按照王夫人的描述,她的样貌虽比晴雯略次一等 , 收在房中也算一二等 。从小因家贫被卖入贾府 , 原系贾母之婢,后又服侍史湘云几年 。贾母素喜袭人心地纯良,恪尽职守,将她与了宝玉,王夫人将她作为姨娘的后备人选,后逐渐成为宝玉丫头中的领头人 。宝玉因见她姓花 , 故取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红楼梦》将骤改为昼)之意为其改名为“袭人” 。作为《红楼梦》中举足轻重的丫头,袭人一直是全书中争议最大的女性人物 。她最后的结局是嫁与戏子蒋玉菡 。
袭人判词
原文
画:一簇鲜花,一床破席 。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
注释
这一首是说袭人的 。
1、枉自温柔和顺——指袭人白白地用“温柔和顺”的姿态去博得主子们的好感 。
2、空云似桂如兰——“似桂如兰”,暗点其名 。宝玉从宋代陆游《村居书喜》诗“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小说中改“骤”为“昼”) 中取“袭人”二字为她取名,而兰桂最香,所以举此 , 但“空云”二字则是对香的否定 。
3、堪羡——值得羡慕 。在这里带有调侃的味道 。优伶,旧称戏剧艺人为优伶 。这里指蒋玉菡 。
4、公子——指贾宝玉 。作者在八十回后原写袭人在宝玉落到饥寒交迫的境地之前,早已嫁给了蒋玉菡 , 只留麝月一人在宝玉身边,所以诗的后面两句才这样说 。续书未遵原意,写袭人在宝玉出家为僧之后才嫁人,细究起来,就不甚切合诗意了 。
鉴赏
袭人原来出身贫苦,幼小时因为家里没饭吃,老子娘要饿死,为了换得几两银子才卖给贾府当了丫头 。可是她在环境影响下所逐渐形成的思想和性格却和睛雯相反 。她的所谓“温柔和顺”颇与薛宝钗的“随分从时”相似,合乎当时的妇道标准和礼法对奴婢的要求 。这样的女子,从封建观点看,当然称得上“似桂如兰” 。
曹雪芹在判词中用“枉自”、“空云”、“堪羡”、“谁知” , 除了暗示她将来的结局与初愿相违外,可能还带有一定的嘲讽意味 。这一点 , 脂砚斋的体会不同,脂砚斋口口声声称“袭卿”,可能把作者的微词也当作赞词了 。
在评这首判词时脂砚斋说:“骂死宝玉,却是自悔 。”(是说作者自悔)这也许只是脂砚斋自己的观点,未必尽符作者本意 。然而,观点尽管不对,批语却仍有研究价值,因为这样批还是话出有因的,否则何以袭人后来嫁给蒋玉菡,倒说宝玉(他的形象中当然有作者的影子在)是该“骂”应“悔”的呢?我们理解是宝玉后来的获罪沦落与袭人嫁人,正是同一变故的结果——即免不了招来袭人担心过的所谓“丑祸” 。
宝玉为此类“毛病”曾挨过父亲的板子,但他是不会改“邪”归“正”的,所以终至成了累及封建大家庭利益的“孽根祸胎” 。当事情牵连到宝玉所亲近的人时(也许与琪官交换汗巾的事还要成为罪证),袭人既不会像晴雯那样索性做出绞指甲、换红绫小袄之类不顾死活的大胆行动,甚至也不可能象鸳鸯那样横了心发誓说“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我也横竖不嫁人就完了 。若是老太太逼着我 , 我一刀抹死了也不能从命!”袭人唯一能用以表示旧情的 , 只不过是在将来宝玉、宝钗处于“贫穷难耐凄凉”时,与丈夫一起对昔日的主人有些生活上的资助而已,即脂批所谓“琪官(蒋玉菡)虽系优人 , 后同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甲戌本第二十八回总评) 。
【红楼梦中袭人的结局】所以,不管袭人的出嫁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反正,在脂砚斋看来,这是宝玉不早听从“贤袭人”劝“谏”的结果,是宝玉的过失,故曰该“骂”应“悔” 。但实际上曹雪芹并没有什么“自悔”,他后面还借“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的诗句来暗示袭人的画(第六十三回),这不也含有嘲讽的意味吗?再看册子里所绘的画,是“一簇鲜花,一床破席”,除了“花”、“席”(袭)谐音其姓名外,“破席”的比喻义也并不光彩
嫁给蒋玉菡
还有一种说法是 , 她因为贾家变故,不得不离开贾府嫁给蒋玉菡 。离前留下:“好歹留着麝月”等语 。并在贾宝玉归来时,救济了穷困的宝玉宝钗夫妇 。有二十回脂评:“……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二十八回脂评:“……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有别于一般贬袭的论点 , 此袭人是宝玉之恩人 。
映衬薛宝钗
书中暗示她映衬的角色是薛宝钗,而晴雯是林黛玉的另一种分身形象 。除了林黛玉 , 她是另一个贾宝玉视为愿意同生共死的女性(贾宝玉也曾对她说过要为她去当和尚) 。
花袭人和薛宝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宝钗和袭人的做人准则是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 , 她们是具备封建传统美德的典范,封建卫道士 。比如宝钗对金钏儿之死的轻描淡写与对柳湘莲出家的评论,袭人向王夫人打小报告 。说好听一点就是她们贤,理性而现实,从来就是从时守分,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 非常识时务 。
宝玉挨了打 , 花袭人语出惊人 。她说贾政打人打得有理,如果不打,宝玉可能又要做出超乎理法的事情来 。花袭人凭借这番微言大义,直接打动了宝玉的母亲王夫人 。真性情者读到此处必然愤怒,因为袭人为贾政叫好的同时,揭示了她的本心――她从未产生过任何私人意义的情感 , 我们与其认为花袭人对宝玉有感情,不如认为她对宝玉侍妾的地位有感情 。如此看来 , 花袭人的温柔敦厚 , 就越发滑稽起来了 。
薛宝钗的心机比花袭人厚实,以至于关于薛宝钗人品的争论至今未歇 。薛宝钗留给我的最深一笔 , 应当是她以所谓来着的身份对林黛玉的教诲 , 大概意思是《西厢记》是邪书,读多了偏移性情 , 十分不好,林黛玉不仅听信,还感激涕零,对薛再无戒备 。我们知道,薛宝钗当然不是恶人 。按照一般观点,害人的手段,无非是小报告、进谗言,捏造事实诟谇谣诼,然而在我看来,恶却是不足以害人,真正能够害人的,是向社群献媚 , 也就是挑动没有鉴别能力的大多数人,将少数精英隔离开来 。薛宝钗的八面玲珑,便是向社群献媚的结果 。于是,薛宝钗的支持者遍布大观园 , 其拉票方式好比主席的亚非拉政策,那是造物对数量与平庸的偏爱 。更有趣者,孔子一直痛恨的“匿怨而友其人”,却在薛宝钗身上成了美德,这一点足以为儒学在后世的畸变做注脚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