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引人注目的b站 b站又放大招了

大家好, 我是王俊俊
今天是第1857天硬核不断更分享

让人引人注目的b站 b站又放大招了

文章插图
B站是年轻人的网站, 每年五四青年节, 都会搞个节目 。
明天就是五四了, B站居然请了他——
莫言 。
莫言写了一份信, 讲了两个故事 。
第一个是自己辍学之后, 只能靠着一本新华字典学认字 。
另一个是和爷爷一起对峙狂风, 不要被大风吹倒 。

让人引人注目的b站 b站又放大招了

文章插图
视频发了10小时, 已经有150万播放, 那么明天五四, 再看看会不会上热度吧 。
无独有偶, 前几天呢, 知乎热搜也在讨论莫言——

让人引人注目的b站 b站又放大招了

文章插图
那就聊一聊吧, 莫言是不是在年轻人里火不起来了?
谢邀, @温酒
我连续写了1800天影评和介绍, 写出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
为什么走这条路, 除了对电影是真心感兴趣之外, 其次就是我很早就发现了, 真正有才学, 喜欢文学艺术的人, 少的可怜 。 大部分人只不过是附庸风雅, 不懂装懂, 叶公好龙, 人云亦云 。
我高中大学的时候, 多少次, 看完一部电影想去豆瓣找高手点评, 十有八九都是败兴而归 。
网上文艺市场, 看上去特别热闹, 实际上全是虚的 。 溢美之词, 夸张狂热, 情绪感言特别多, 实际上干货少到可怜, 全是滥竽充数, 叶公好龙之辈 。 甚至有时候, 一个爆红的好电影下面, 我翻遍整个华语各个论坛, 硬是连一个写干货的都无 。 偏偏还特别热闹, 大家似乎都在高潮, 吹电影或者互相吹捧, 吹来吹去却连一篇干货都没有, 我也看不懂他们在高兴什么 。
大学有两次我实在忍不住了, 就自己写了两篇详细分析 。 这都多少年了, 至今还陆陆续续能收到评论和点赞 。
那时候还是学软件编程, 后来去了军队, 根本没想过我会写影评, 当时我真的是忍不住了, 觉得这好电影下面连一篇有质量的文章都没有, 所以随手写了点 。 结果就成热门了 。
所以, 你想想, 国内这个网络文艺市场, 是有多么的空虚, 虚伪 。 想找点有深度的东西, 不说难于上青天, 最起码也是难于爬华山 。
后来遇到知乎, 我是开心坏了 。 知乎头几年质量是真的高 。 我根本不想自己写, 能天天泡在知乎里看人家分享好东西, 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
后来你们也知道的, 知乎渐渐下沉了, 一大半有才或者有见识的人都隐了 。 这是网络大趋势, 也可能也是为什么网上分享好东西的人少 。
对于下沉, 我其实算是先知先觉的, 我就想, 那既然是这样, 那我自己写吧 。 然后我就靠着写高质量影评, 18年19年的时候弄了10万关注 。 从一开始写, 我就知道这事能成功, 我肯定会成为网上写的最好的那一批次 。 我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 我对市场的空虚更是信心百倍 。
当然, 我不是说, 除了我网上就没有高手写, 或者没有比我更厉害的人 。 当然有 。 只不过, 少, 而且多数都隐了 。 这就是一个山中无老虎, 猴子当带王的事 。
至于受众, 永远都是老样子, 附庸风雅, 叶公好龙, 人云亦云的多 。 真正想了解, 想交流, 想“懂”的人, 少到可怜 。
读一读《舆论》或者类似的书就知道了, 群众一直这样 。 60年前国家号召学习陈景润时候, 陈景润收到的粉丝来信每天都是几麻袋, 你说这些人是懂数学吗?
【让人引人注目的b站 b站又放大招了】只是舆论和偶像的力量罢了 。
所以, 看看莫言老师 。
如果不是诺奖, 95%的中国人压根听都没听过莫言老师, 一辈子也不会知道有这么一个人, 更不会读他的书——
这跟莫言老师没啥关系, 因为95%的人压根就不读书, 或者读不了那么深 。
也就是说, 莫言, 以及莫言背后代表的文学市场, 你就算把那些附庸风雅叶公好龙跟风装逼的全算上, 一共也没几个人 。
这种情况下, 莫言老师能有100-300万常读观众, 已经不错了, 真的不错了 。
更别说现在时代变了, 电影、短视频, 连短视频都开始细分了, 读书的人就更少了, 读书的人里, 读文学的就更是少到可怜了 。
所以, 这跟人没关系, 这事本来就这样的 。
这也是为什么我的号本来叫做世上最孤独的读书俱乐部, 但是现在我发书评和影评比例只有1比9 。 你认真介绍书, 那是真的没几个人看 。 莫言老师都感叹没人, 何况是我 。 不仅没人看, 而且事精还多 。 那些自诩文艺装逼的其实一窍不通的还专爱找茬儿, 书它们读不懂, 精神疾病一大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