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下一句是什么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宁静致远下一句是什么

吴怀东/文
摘 要: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两个成语在今天流行很广,影响甚大,被很多人视作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大多数读者都以为这两个成语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 。其实,它们有更早的来源,而且,诸葛亮的原意也与今天的理解有所不同,由统治之术转换为日常行为规范,实与汉末建安时期的社会思潮以及诸葛亮的个人处境存在关联 。
关键词: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政治哲学 家教

宁静致远下一句是什么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宁静致远下一句是什么

文章插图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两个成语在今天流行很广,影响甚大,被很多人视作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大多数读者都以为这两个成语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其实,它们有更早的来源,而且,诸葛亮的原意也与今天的理解有所不同 。
书信是人与人信息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魏晋时期由于书写手段的简化以及“人的自觉”,书信数量迅速增加,且呈现出情感真挚、风格隽雅的特色 。今传《诸葛亮集》就收录了诸葛亮与亲属、友朋的诸多书札,上述两个成语确是《诫子书》有关词句意思的浓缩: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宁静致远下一句是什么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宁静致远下一句是什么】诸葛亮(181—234)因为汉末动乱从琅琊逃奔到襄阳,后幸得刘备知遇而出山,方在汉末与三国初年的历史大舞台上纵横捭阖,成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隐居于隆中时与当地名士黄承彦之女结婚,婚后却长期无子,曾将效命于孙权麾下的兄长诸葛瑾(174—241)之子诸葛乔(204—228)过继为嗣子,诸葛乔曾任蜀驸马都尉,可惜英年早逝,后生子诸葛瞻(227—263) 。《诫子书》教导儿子要潜心学习,追求远大目标 。在今传《诸葛亮集》中,除了上一封《诫子书》,还收录了《又诫子书》,云:“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合之至也 。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告诫儿子遵守饮酒之礼,内容看起来都很家常 。有人认为《诫子书》是诸葛亮建兴十二年(234)六出祁山带兵出战武功于病逝前所写,此时诸葛瞻只有七岁,年纪尚幼,不知何据,不过,由此书可见诸葛亮对后辈教育的重视,这正体现了汉代以来重视家族以及家族文化传承的社会观念 。此外,从《诫子书》等还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思想倾向与处世谋略 。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种思想其实并非诸葛亮所发明,而是出自《淮南子·主术训》:
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 。静则下不扰矣,俭 *** 不怨矣 。下扰则政乱,民怨则德薄 。政乱则贤者不为谋,德薄则勇者不为死 。是故人主好鸷鸟猛兽,珍怪奇物,狡躁康荒,不爱民力,驰骋田猎,出入不时,如此则百官务乱,事勤财匮,万民愁苦,生业不修矣 。人主好高台深池,雕琢刻镂,黼黻文章,絺绤绮绣,宝玩珠玉,则赋敛无度,而万民力竭矣 。尧之有天下也,非贪万民之富而安人主之位也,以为百姓力征,强凌弱,众暴寡,于是尧乃身服节俭之行,而明相爱之仁,以和辑之 。是故茅茨不翦,采椽不断;大路不画,越席不缘;大羹不和,粢食不毁;巡狩行教,勤劳天下,周流五岳,岂其奉养不足乐哉?举天下而以为社稷,非有利焉 。年衰志悯,举天下而传之舜,犹却行而脱屣也 。衰世则不然,一日而有天下之富,处人主之势,则竭百姓之力,以奉耳目之欲 。志专在于宫室台榭,陂池苑囿,狂兽熊罴,玩好珍怪 。是故贫民糟糠不接于口,而虎狼熊罴厌刍豢;百姓短褐不完,而宫室衣锦绣 。人主急兹无用之功,百姓黎民憔悴于天下 。是故使天下不安其性 。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 。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 。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
宁静致远下一句是什么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宁静致远下一句是什么

文章插图
孟云飞书法
在《淮南子》之前,《文子·上仁》也有类似文字:
老子曰:君子之道,静以修身,俭以养生 。静即下不扰,下不扰即民不怨;下扰即政乱,民怨即德薄 。政乱,贤者不为谋;德薄,勇者不为斗 。乱主则不然,一日有天下之富,处一主之势,竭百姓之力,以奉耳目之欲,志专于宫室台榭,沟池苑囿,猛兽珍怪,贫民饥饿,虎狼厌刍豢,百姓冻寒,宫室衣绮绣 。故人主畜兹无用之物,而天下不安其性命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