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的成就 红旗渠的功与过

很多朋友对于红旗渠的功与过和红旗渠的成就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红旗渠简介周恩来总理说新中国的两大奇迹,就是指红旗渠 。同时也被外国友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那是因为林县人民用十年时间,7万多干部群众前仆后继,献出生命和热血才通关的人工天河 。
【红旗渠的成就红旗渠的功与过】林县至古以来就缺水,地旱苗稀,农民只能靠天吃饭,多少人饿肚子 。史料记载从明朝到新中国成立,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庄稼颗粒不收,严重到“人相食” 。新中国成立后, *** 决定要改善林县人民的生活,把山西浊漳河的水“引彰入林”,彻底解决干旱难题 。
1960年3月6日,正式开始红旗渠工程,命名的含义就是高举红旗前进 。经过10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总干渠通水 。修建期间真正体现了红旗渠精神,民工们自己动手,谁在山崖下,石缝中,没有房顶没有床,艰苦卓绝的体现了林县人民的吃苦耐劳,为修建红旗渠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10年修渠过程中,住得再艰难,也没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屋 。
参与红旗渠建设的群众有7万余人,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用鲜血换来的第八大奇迹 。
1990年,林州按照上级指示开发红旗渠景区,建成了红旗渠纪念馆,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 。通过修整规划,昔日的红旗渠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吸引着中外游客游玩 。
2002年,红旗渠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评为国家5A级风景区 。
分水苑风景区是一个园林式风景区,距市区18公里,这里景点规划有序,山水秀丽,行走其间尽情体会祖国的大好河山壮丽之美 。
青年洞景区,靠断壁凿出,从大山中穿越而过,雄丽奇特,让人为之震撼,还可以体验坐一下游艇,从青年洞里穿行,看着一块块人工凿出的痕迹,不得不佩服红旗渠精神!
还有络丝潭景区,又名天桥断,有大段的跌水,还有漳河名胜“小三峡”,可以坐游艇畅享美丽山水风光,还有凌空高悬的铁索桥、神秘莫测的“神龟洞”,绝对值得一游 。
红旗渠是太行山上的一条靓丽风景线,体现林县人民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建议中华儿女们都能去畅游一番!
27万人苦战10年,削平1250座山,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有多难?上面的几句诗句,是对以前河南林州市穷山恶水样貌的描写 。历史上的林州市也叫做林县,自明朝以来就一直严重干旱缺水,500多年间经历了各种自然灾害累计100多次;适逢大旱灾的时候,别说粮食减产了,绝收更是常见的事情,当地的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民间甚至有过“吃人”的传说 。
那么历史上林县到底有多干旱呢?据历史记载,明朝时期林县一共有耕地98万亩,但是能保证基本农业灌溉的只有1.2万亩左右,也就是说只有大约八十分之一的土地能正常产粮食 。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 *** 开始致力于解决林县干旱无水灌溉农田的问题 。
县 *** 商讨后决定启动“引漳入林”的工程,把浊漳河的水源引进到林县境内 。后来经过无数群众的努力,最终建成了号称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 。你知道红旗渠有多难建成吗?举个简单的数据:当地7万人苦战十年,削平1250座山,期间不少人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终于让林县摆脱了干旱的困境 。下面咱们就来具体地了解一下,红旗渠工程艰难的建造过程 。
1959年,林县遭遇到了有史以来更大的旱灾,境内的四条主要河流都断流,农田无水灌,群众生活用水也要翻山越岭去别处挑 。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用水问题,林县县 *** 召开会议,提出了“引漳入林”的调水工程,然后由国家批准通过,河南山西两地 *** 通力合作,轰轰烈烈的红旗渠工程就拉开序幕 。1960年2月份,红旗渠正式开始动工 。
刚开始的时候,林县 *** 以为这是一项比较简单的任务,2月动工7万人一起努力,大概5月就可以通水了 。然而,这项伟大的引水工程一开始就面临艰难的局面 。就大环境而言,当时国内也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的灾情,国家没有多余的力量支援红旗渠的建造工作;其次是资金和技术问题,当时林县 *** 能动用的资金只有300万元,全县也仅有28名水利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员更高的学历也不过是中专 。
资金不够,技术人员不足,再加上林县刚刚经历大干旱,整个县城没有多少储备粮食 。种种困境,使得红旗渠工程进展十分缓慢 。挖了几个月之后,林县 *** 这才意识到红旗渠工程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挑战 。除了技术资金方面的困难,红旗渠工程的修建过程,也绕不开开山破石 。险峻的山峰和坚硬的石头,大型设备无法进山工作,是横亘在红旗渠工程面前的又一个难题 。

推荐阅读